谈谈羽毛球“一人裁判制”
羽毛球比赛的裁判人员具体分为裁判员、发球裁判员、司线员和记分员。不同级别的比赛要求的裁判人员人数不同,一般最多设10名司线员,即场地的每一条边界线各有一名司线员。记分员的人数也是有弹性的,一般为1至4人。所以,一场比赛中最多会有16名临场裁判人员,即10名司线员加4名记分员,再加上1名裁判员和1名发球裁判员。那么最少需要几名裁判员呢,那就是“一人裁判制”,即一场比赛只有一名裁判员。
其实,一人裁判制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裁判方法,因为业余羽毛球比赛几乎都采用的是一人裁判制。在专业比赛中也有先例,记得1999年的全国少年甲组羽毛球赛,也采用了一人裁判制。
具体来说,一人裁判制不是没有发球裁判和司线员,而是裁判员、发球裁判和司线员均由一个人担任。一般情况下场地边不设裁判椅,裁判员都是站着执裁。在这样的条件下,裁判员的视点低、视角窄,这些都增加了执裁难度和强度。
之前国家羽毛球二队选拔赛,就采用的是一人裁判制。作者曾受乒羽中心羽毛球二部的委派,担任本次比赛的裁判长。现就“一人裁判制”谈谈自己的感想。
在一人裁判制下,裁判员担负着多种角色,但在比赛过程中的不同时刻所担任的角色并不是同等比重的,比如在运动员发球时,作为发球裁判的比重就要大一些;而当一个球落地时,作为司线员的比重就在那一刻最大。因此一人裁判不仅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还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克服困难。
当一人裁判以司线员的角色出现时,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裁判员所处位置与各条边界线都有角度,没有哪一条线是正对着的裁判员的,因此一定要会“抢角度”。抢角度不是指通过移动身体,使得视线正对准界线,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我们学会以立体的角度来判断,避免受视线错觉的影响,把实为界外的球误判为界内球。
如图一所示,球刚刚出了双打的边线,这是正对着边线的角度。图二所示与图一是同一个球,但视角则是一人裁判制下裁判员的角度,所以在判断这个球是否出界时就必须从立体的角度来考虑,否则可能会成为误判。
不过即使是从立体的角度来判断,最关键的也是你能不能准确地抓住羽毛球落地一瞬间的落点。这就要求裁判员的眼睛要盯住球,视线与球同步,抓住球落地瞬间的落点位置,准确判断界外或界内(包括压线)。从运动物理学理论上讲,如果你的眼睛是静止的,羽毛球从你眼前飞过,你看到只是一段白色的弧线,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羽毛球。只有你眼睛的视线与羽毛球达到同速同步运动,你看到的才是一个完整的羽毛球,才能抓住球落地瞬间的落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你看到的就是模糊的一片白团儿(如图三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考虑到立体的角度,也很难判断这个球是否出界。
2、一人裁判制下,裁判员对界内外的宣判是最后的裁决。所以,对界内或界外球的宣报,要迅速、果断,你的任何一点犹豫,都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裁判员对界内外的判断确有难度,特别是远端的边界线,有时视线被遮挡,有时确实看不清楚。这时不要武断,不能乱蒙,更不能受运动员、教练员或场外观众的影响乱猜,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没有看清楚。这时,如果双方没有异议,就按照公认的界内或界外执行;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一方认为界外,另一方认为界内,则宣判“重发球”。对于对方打出界的球,运动员自己先喊界外,这是不允许的,应给予警告。裁判员可以先口头提醒,对于屡犯或情节严重的,应按照“行为不端”执行处罚。
当一人裁判以发球裁判员的角色出现时,同样要注意两点:
1、如果运动员发平快球,或看似发近网球却突然发力挑发后场球时,要特别注意发球员是否有过手、过腰及假动作(发球动作不连贯)等违例。最新规则对“发球过手”做了修改,具体要求是:发球员的球拍击中球的瞬间,球拍杆应指向下方。取消了原规则中后面的一句话:整个拍头明显低于发球员的整个握拍手部。也就是说只要球拍杆不是指向上方或水平的,就是合法发球,这样看来有关发球过手违例的规定明显放宽了。裁判员在执裁时应注意,有的运动员在做发球准备动作时,拍杆明显指向下方,在做击球动作时,手腕下压,拍杆向上转,击球时有一个明显的翻腕动作,在击中球的瞬间,拍杆已经指向上方了。对此种发球一定要判,特别是在发平快球时。
2、掌握尺度尤为重要。对明显的发球违例,要及时及早宣判,不要开始时不判,心里想着再仔细观察观察,等打到局点、场点或平分时,再去判。尤其是不能等对方运动员提出了,再去判,那就太被动了,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不同级别的比赛,掌握判罚的尺度也不同。在国家二队的选拔赛中,李永波总教练特别向裁判提出,对发球违例要严判。但是,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裁判的判罚还是不够严格,有的裁判员掌握得比较好,有的裁判员判得松,还有的年轻裁判员判不出来,或者是不敢判。所以对于一次比赛,还有一个总体裁判尺度的问题。记得几年前一次比赛,一名裁判员在一局比赛中判了同一名运动员七、八次发球过腰,对方运动员也被判了两次发球违例,当时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急了,找裁判长申诉。比赛后,这名裁判员非常自信地说:“我判的每一个球都没错,只有漏判,没有错判!”按照规则中对“腰”的定义,这位裁判员可能判得没有错,但是这名运动员在已经打过的其他几场比赛中,都没有被判过发球违例。到底是谁的错呢?这就是整体裁判尺度问题。
当一人裁判以裁判员的角色出现时, 要学会用视线的余光观察:
裁判员的视线一定要始终盯住球,如果你能清楚地看到双方运动员的每一拍球是打到了球拍的哪个部位,那么,对于球轻擦运动员的球拍、身体,或者球已触地、运动员回击反弹球等违例就不会有漏判了。同时,要仔细、慎重地处理网前的违例。运动员在网前扑球,或近网挑后场球时,裁判员的视线不要马上离开网前,而要用余光注意球的去向,对于“触网”要准确判断出是违例,还是已经死球在前。在“一人裁判制”羽毛球比赛中,网前的判罚也是引起争议较多的。
采用一人裁判制时,往往不会因为裁判少,而引起更多的申诉,相反,争议反而少了很多。其实,这不是因为裁判出错少,而是因为运动员的理解和支持。无论什么级别的比赛、采用几人裁判制,裁判员的努力工作及运动员的理解和支持,是比赛能够圆满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