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后场反手高远球
羽毛球技术动作的核心就是击球,后场反手击高远球技术也一样,之前的移动取位、引拍都是为击球这一核心所服务的。击出什么样的球,击出球的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击球技术动作环节。
我们通过对北京队专业选手桂彬和业余选手余乐的技术动作对比,谈一谈后场反手击高远球的击球动作的决定因素。
一、上肢运动
过程和目的:由引拍结束时刻位置,手臂向上、向后挥拍击球,使球又高又远地向对方后场飞去。
动作要领:手臂外旋挥拍击球。
现象一:挥拍时间,桂彬为0.09秒,余乐为0.12秒;挥拍距离,桂彬为0.97米、余乐为0.88米。挥拍时间余乐大于桂彬,挥拍距离余乐小于桂彬。
结论:余乐挥拍速度小于专业运动员,发力没有桂彬集中。
原理:羽毛球场地长13.40米。击高远球是从场地的一端击至场地的另一端。羽毛球之所以能飞行这么长的距离,是因为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它具有一定的飞行速度。这一飞行速度直接来自选手挥拍的拍速(从引拍结束时刻到球拍与球接触的结束时刻,即为挥拍动作)。挥拍速度又取决于挥拍时间与挥拍距离,因此在最短时间内要尽量增加挥拍距离。
解决办法:在缩短挥拍时间的基础上,余乐应争取加大挥拍距离,以增加挥拍的速度。
现象二:在击球时刻,桂彬和余乐的球拍在球体运行直线方向上的速度分别为24.022米/秒、 19.358米/秒、,左右方向运行的速度分别为1.318米/秒 、1.917米/秒。
结论:余乐用于球前进方向上的力量不够集中,左右方向上的力量流失较多。
原理:因为高远球技术要使球飞行得又高又远,所以就要求采用正拍面击球。这样可以将挥拍速度完全作用于球上。如果不是正拍面击球,那么力量就会向两侧流失,从而影响击球效果;如果是正拍面击球,那么拍速会完全作用于球体运行方向上。左右方向存在一定的拍速,就是球体前进方向拍速流失的表现。
解决办法:击球时,在保证技术动作的连贯性的同时,要控制击球拍面,尽量用正拍面击球。拍面的控制来源于手指、手腕的控制,所以余乐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加强手指、手腕的力量训练。
二、重心变化
过程和目的:击球后转身回动,为击下一个来球做准备。
动作要领:右脚蹬地,从右侧向场地中心方向转体回动。
现象:在挥拍击球阶段,桂彬的重心在垂直方向上逐渐下降,击球时刻重心仍在下降期,重心下降到一定水平后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余乐重心在挥拍击球阶段逐渐上升,击球时刻重心基本上升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到一定水平后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在重心起伏程度上,余乐大于桂彬。(如图:桂彬5-8,余乐5-8)
结论:余乐在回动前有个停顿来调整重心位置,然后再进行转身回动,影响了回动的速度,同时重心起伏程度较大。
原理:回动中,运动员也要争取做到转身技术既快又稳,为下一个技术动作摆好姿势,作好准备。这要求转动半径要小,且尽可能使身体重心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解决办法:在击球过程中尽量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积极主动迎击球,不要形成够球打姿势。
三、下肢运动
过程与目的:击球时,左脚蹬地使力量上传,同时重心前移。击球结束时刻,右脚完全落地,蹬地为转体回动做准备。
动作要领:击球时左脚发力,将重心前移,使重心落在右脚上。
现象:在挥拍击球阶段,桂彬和余乐的身体重心都由左腿支撑转换至右腿支撑,但桂彬在击球时刻右脚已经完全落地,左腿只起到辅助支撑作用;余乐在击球时刻右脚并没有完全落地,身体重心主要在两脚之间,击球结束后逐渐过渡到右脚完全支撑。(如图:桂彬4、余乐5)
结论:桂彬的技术动作有助于击球后的转体回位。余乐在击球结束后转体回位前要先将重心过渡到右腿上,表现为击球后,右膝关节角度减小,然后再右脚蹬地转体回位,这使得击球与转体回位不能有效连接,影响了回位速度。
原理:羽毛球运动需要击完一个球后迅速回位,为击下一个球做准备,讲究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这样能保证技术动作的连贯。
解决办法:在击球过程中,不能等球,要积极主动蹬地发力击球,为击球后的转体回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