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解析】奥原到底快在哪儿?
●奥原希望VS成池铉
2015年5月苏迪曼杯半决赛,日本队奥原希望VS韩国队成池铉。奥原希望先以11比21悬殊比分丢了第一局,最终以21比17和21比14逆转。
1995年出生的奥原希望,身高仅1.55米,通过快速地移动,没有给身高马大的成池铉,留下太多的空档。
那奥原希望究竟快在哪里呢?
●全场步数,前二后二
台湾张文松老师讲,“比赛当中,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你去移动那么多的步法。一般就是两步,左脚一小步,右脚一大步”。
这让羽道客品味了半天,这是真的吗??一般理解,高个子步幅大,小个子步频快。成池铉两步到,奥原希望应该要三步吧。
但是,从比赛中看到,奥原希望虽然个矮,但始终是坚决地用“前二后二”的模式。前后场连续步法,“前二后二”的连接和区分,是用启动小跳。
下面的四张图,是决胜局奥原希望7比6成池铉后,一球四角全跑到的情景。
正手后场用两步
头顶正手用两步
反手上网用两步
正手上网用两步
●正手头顶,折腰来凑
身高仅1.55米,对付“三步圈”里的落球,还是要发挥身体极致的。正手“做头顶”,只好用折腰来凑了。
头顶区用正手回球
看脚与球的位置
看身弓拉满了吗
击球点在哪里
脸在朝哪里看呵
落地很平衡很稳
●左右上网,劈叉之跨
身高仅1.55米,对付“三步圈”里的落球,还是要发挥身体极致的。正反手上网,这跨步就是劈叉了。
正手上网劈叉之跨
正手上网劈叉之跨
反手上网劈叉之跨
●正手后场,多变抽球
身高仅1.55米,对付“三步圈”里的落球,还是要发挥身体极致的。想用“中国跳”中场拦截突击,那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准“中国跳”伸长手臂、拍柄,来抽球了。特点是,左脚起跳,不转身,右脚在击球同时落地。
比我们通常说的正手后场被动抽球,使用频率更高些,变化更多些,更主动些。
正手后场抽吊斜线网前
正手后场抽吊直线网前
正手后场抽吊直线网前
正手后场抽斜线平高球
●小结
个子小,步数不增加;那就在体能和技术动作上补能补长。好腰,做头顶;好腿,一字马。真辛苦,击球点如果像教科书说的,放在肩前上方,那可真是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击球点右肩前上方
●羽道客
以前,我们听到的多是“三步圈”、“前三后三”,甚至有的基层教练,面对业余球迷,极力反对用“两步”,认为“三步”可近可远、业余首选。
现在张文松老师讲“前二后二”,初学者其实可以及早试试。就像炒股,风险大,收益大。另外,打球对手也不是那么专业,来球也不是那么极致。不要一开始就放弃“二步法”,需要注意的是:平常练练体能,运动前热身,保护并用足腰腿。
如果,羽道客也能“前二+启动小跳+后二”地跑出节奏,或许也能快起来?不行,年龄不饶人。这应是天羽四段以上中青年选手的步法吧?羽道客只能是“折腰”而拜了……
最后再说说我们在球场上遇到过的那些快慢利弊:
●“回中”成技术空档
击球后回到场地中心位置是比较保险的,因为这一位置基本与场内几个需要重点防守的区域是等距的,移动起来没有偏颇。奥原希望、山口茜等日本女选手,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养成了强烈的回中意识。有利的一面,是步法快;不利的是被对手抓住习惯套路、技术空档,有针对性地出手。如采用重复点、过顶球、劈斜线、打追身、回放网、假动作等技术。
做头顶后被重复点
杀球抢网被过顶
跑直线被打斜线
着急回中被追身
着急回中被骗网
●“等待”也是“取位”
羽毛球高手在击球后,则是根据本方出球、判断对方回球等几种情况,来选位回动,并非机械地回到场地中心。“等待”、“运动中的站位”、“取位”,这些概念试图物化“合理回位”,让其更含主动性、更易梳理交流。合理取位,那是必须的。徐大鹏老师在《单打中怎样合理选择站位》中讲得比较细了。
李宗伟这样等待
林丹这样等待
林丹勾对角后人随球走
●羽道客
初学者,能快尽量快。“回中”意识、技术都没有,何谈“等待”。但是,一味盲目快速回场地中心,也是初学者的另一极端。
初学者,在练习合理取位的初期,可以从掌握基本回位步法开始。如张文松教练指出的,出长球、切球、小球、挑球后,回位步法的不同。
笔者觉得,初学者还是从“启动小跳”、从掌握“基本回位步法”开始吧。不知各位看官意下如何?
羽道客GIF
微信号:yumaoqiu_gif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