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吗?国字号选手拉24磅
爱羽客羽毛球网(特约作者:朱子)
首先,我们先来把球友做一个简单归类,一、专业选手,进入省队或者国家队,在体育局有档案的选手;二、半专业选手,从小练球,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进专业队伍,在体育局无档案;三、羽球业余爱好者。此文主要针对的是业余选手。
世界顶级运动员穿多少磅?
马来西亚男单选手:李宗伟
首先,我们来看看世界一些职业选手的穿线磅数,这是央视一期节目里提到的,我就这个数据咨询了国际赛事穿线师,他们也表示的确差不多是这些磅数(有时候会有微调):
李宗伟:28磅
林丹:31磅
陶菲克:32磅
李雪芮:30磅
付海峰:31磅
日本混双选手:栗原文音
蔡赟:32磅
于洋:33磅
李龙大:30磅
栗原文音:24磅
业余球友拉高磅还是低磅好?
看到上面的数据,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李宗伟和栗原文音的磅数是不是记录错了,怎么那么低!
其实不然,并不是如一些球友想的那样,拍子磅数越高则打球水平越高,跟球拍并不是越贵就越顺手一个道理,以上的数据只能说明,最适合自己的磅数才是最佳的磅数。
我也曾经就这个磅数问题请教过一个省队退役的教练,当时他的表情是懒得回答我这个问题的,直接一句话回应:你会发力就拉高磅些(又从侧面证明,多少磅自己最清楚,谁也不能替你回答这个问题)。在我反复追问下,他的回答是男的刚学可穿24磅,跟他练习一段时间后26磅就可以了,女学员可稍微下调。
我理解的则是:半路出家的球友们,女学员初学可选择22-24磅,水平提高了可穿至23-25磅;男学员初学则是24磅,水平提高后可穿25-26磅;觉得想控球更加精准些,且感觉打球不会伤到手腕的,会正确发力的可穿到27-28磅,再高则没有必要了。
不同的穿线机穿线,对磅数有影响吗?
打球多年的球友们在穿线时肯定也发现了,穿线的机器有电脑式穿线机和手动式穿线机(市面上一般是手摇式的居多),这两种穿线机,对穿线的磅数有没有影响呢?
电脑穿线机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个国际赛事穿线师(有10多年的穿线经验),他的态度也是不置可否,他说在印度一个地方,羽毛球氛围很好,俱乐部水平也高,但是他们多年来都是用手动穿线机穿线的,没有说好或者不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者传统了。
而在中国大部分商家用的电脑式穿线机,更有甚者用的是日本进口的高端YY穿线机,那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开店需要充门面了。电脑式穿线机和手动式穿线机(手摇式)最大的区别是电脑穿线机有恒拉补磅功能,意思就是比手动穿的更加保磅,线床会相对硬一些。所以用习惯了电脑机穿的拍子再去用手动机穿的拍子,会有些微手感的区别,反之亦然。
综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发烧球友“不远万里”都要去一个固定的地方穿线了,在那个地方穿习惯了,适应了那台穿线机和那位穿线师,自然手感上的误差值就最小。
不同的穿线师穿线,对磅数有影响吗?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一些“挑剔”的球友,既要指定球线的型号、磅数,还要指定哪一个穿线师,在读了前几篇介绍的穿线方法后,就不难理解“挑剔”球友们的行为了。
同种型号、同款穿线机器、同一个磅数、同一种穿线法,不同穿线师穿出来的球拍手感很可能会有差异,因为每个穿线师的手法都有细微的差别。所以,在网羽专卖店或者专业穿线团队,他们都着力于培养整个团队穿线手法尽量统一,并且追求一个团队穿出来的球拍拍压一致,让球友们感觉到是“同一个穿线师穿出来的”。
业余选手们比较难找到专业穿线团队穿线,若是能遇到羽球类专卖店,店家们是指定一种穿线法,并且注意穿线等细节手法问题的,那就要好好珍惜了,毕竟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穿线的收入实在是太低太低了,一般站着穿一个拍子耗时30分钟,才挣个10多元的手工费,种种条件下导致了“较真、抠细节、肯于钻研穿线师”的稀少。
业余球友如何穿线最适合自己?
又回到了我们刚开始的问题:业余选手究竟穿多少磅合适呢,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些可变因素:
1.同一家店穿
2.同一种穿线机器
3.同一款型号球线
4.同一种穿线法
5.同一个穿线师
确定了上述五个因素后,就可以选择自己的磅数了,建议还是如前方所说,22-26磅就完全足够了,觉得想控球更加精准些,会正确发力的可穿到27-28磅,再高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换了一家店穿线,只有第三个因素-球线没变的情况下,则要自己先试着穿一个磅数,再根据这家店与之前那家店相比拍压是低了还是高了,通过磅数微调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磅数。
最后,祝大家球技进步,都能遇到适合自己的穿线师。
本文系爱羽客羽毛球网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