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桃田贤斗能独霸当今羽坛?打法转型是关键
本文来自爱羽客特约评论员:肥司令聪聪(前中国国家队选手)
昨天有个学生问我:教练你能得安赛龙几分?我说一分也得不到,他想了一下点点头说,嗯……这高佬球太凶,那你能得桃田几分呢?我说也是一分都得不到。
学生不解,他觉得桃田并不是威胁性很大的类型,我想这也许是广大爱好者的普遍困惑吧,对球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诸如“开挂”或者“无敌”这样的虚词上,实际上很难得到什么有效信息,如果开挂的人被打败了,就只能说获胜的那个更开挂。
现在是技术简化和能力兽化的时代,一个超过三十岁的退役球员,且不要说桃田安赛龙这样的一线球员,就是在黄宇翔赵俊鹏手上也大概是个五分水平吧,可羽毛球比赛拿不到十五分几乎就是没得打的意思,这和过去老队员还可以靠手法混吃是完全两个世界,或言李炫一可以靠手法混吃,可李炫一毕竟是个例,再说看看他的体脂含量,那一身精肉放在孙新慜旁边恐怕都是显瘦的,哪里是混吃?球风上讲李炫一也是扎实派的代表人物,手法朴实无华,简练而高效。
现在的桃田已经不是14年汤杯那个前搓后杀的日本二单,最明显的变化是他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网前抢点造攻手段,改为以推挑控制后场为主,抓对方过渡球反击的打法。
这个转变在过去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学都遵循建立优势技术和围绕优势技术构建打法的训练顺序,放弃优势技术和传统背道而驰,但却符合羽毛球运动的现实发展趋势,下压控网的站位偏前,需要付出更多的向后移动,如果网前处理不力,被推过头会非常难受。
五年前不到二十岁的桃田愿意付出这样的成本,但眼下的一线球员的比赛量简直是反人类,再猴赛雷的人也受不了一直这么跑,所以桃田转变为推控后场,站位向后调整减少抢网次数,强调的是低失误率和高反击效率,这一低一高的目的都是为了节能减排,确保体能储备可以续航到最后程发力,从比分控制上可以看出,桃田只有到十六分之后才会发力,如果对方在此之前已经被耗死的话,他就只会有氧跑完全程,可见更不开挂的桃田更容易赢球。
安赛龙和所有打不赢桃田的攻击型球员一样,他们无法接受“零比零”状态,这和林李大战后期的情况差不多,李宗伟也是同样的困境,进攻怕被林丹打反击,恶性对拉高球的话,他先累死。
这年头进攻佬不转型真的走不远,我看李卓耀就像年轻的坦克,坦克就像年轻的陈甲寅,陈甲寅就像年轻的阿尔比(还是打住吧,再说就照顾不到年轻读者了),简单说进攻者必须按照“均势——优势——获得进攻权——攻击得分”的顺序来打球,他们的工作就是完成这个顺序,或者完不成就一直重复这个顺序。
现在的桃田和后期的林丹就不是这样,他们可以不推进局面,而是等对手出问题的时候才会发力打击,如果不得手又回到“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种打法模式的区别,攻击型的安赛龙是没有还原状态的,反击型的桃田有还原状态,在还原状态下,桃田基本不消耗体能或者说消耗很小,而安赛龙则是要么主动得分,不得分就要丢分。
在目前这个时代,手法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放网都到半场,还练什么鬼手法?于是打法模式的优化与否成为胜负的关键,而改变或者确立打法又和自身技术特点息息相关,天杀的为什么又绕回手法了呢,无论是技术决定战术,还是战术决定技术,其实手法问题躲不掉的,但手法源于启蒙阶段,全英赛是成型球员的舞台,我个人以为这个阶段调整打法的空间不会太大了,这应该就是安赛龙连败于桃田的原因。
本文系爱羽客羽毛球网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